精彩小说尽在点都文学网!

小说首页分类书库手机阅读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首页 > 男频 > 军事历史 > 万历天幕下的浮沉 > 第10章

第10章

寿南峰的雷克塔2025-08-14 16:55:30

万历六年九月初十,江陵的稻田泛着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禾秆。徐光启踩着田埂巡查,裤脚沾着露水,手里攥着本《农政全书》的初稿——这是他闲暇时抄录的农事心得,里面记着从江南学来的"双季稻"栽种法,正想在军屯试试。

"先生快看!"钱六举着个稻穗跑过来,穗粒饱满得坠手,"今年这收成,怕是能比去年多三成!"

徐光启剥开稻壳,白生生的米粒滚在掌心:"托堤坝的福,没淹着秧苗。只是...收上来的粮食,未必能全进仓。"

话音刚落,就见几个粮吏扛着杆大秤往打谷场去,为首的是县丞赵谦。此人是刘三畏的旧部,上个月刚被提拔,此刻正指使着粮吏往秤上泼泥水:"快些弄,等会儿乡民来交粮,就按这'湿秤'算,一石顶八斗!"

"赵县丞这是要克扣秋粮?"徐光启沉声喝问。

赵谦吓了一跳,转身见是徐光启,脸上堆起笑:"徐先生误会,这稻子刚割下来带潮气,按湿秤算才公道。"

"公道?"徐光启走到秤前,指着刻度,"朝廷规定'收粮必晒三日,以干谷为准',你往秤上泼泥水,是想把泥巴当粮食收?"他扬声道,"乡民们都听见了,谁要是敢用湿秤克扣,只管来报官!"

打谷场的乡民顿时炸开了锅。一个老农喊道:"去年就是这么被坑的!一石粮被他们秤成七斗,还说'官秤就这样'!"

"对!俺家交了三石,到手的粮票只写两石二!"

赵谦被揭了短,脸涨成猪肝色:"徐光启,你别欺人太甚!收粮是县里的事,轮不到你个布政司吏目指手画脚!"

"《大明律》载:粮税征收,需有上官监督。"徐光启亮出铜令牌,"李参议让我督查秋粮,你说轮得到轮不到?"

正争执间,王承祖带着几个军户赶来,肩上扛着面新铸的铁秤:"徐先生,按您的意思,军屯的粮用这杆'公平秤',谁也别想耍花样!"

铁秤上刻着"江陵卫所"四个大字,秤星锃亮。赵谦看着那秤,腿肚子都在转筋——这秤是按军器监的标准铸的,半点猫腻都藏不住。

"算你狠!"赵谦狠狠瞪了徐光启一眼,带着粮吏灰溜溜地走了。

乡民们围上来道谢,徐光启却没松气。他知道赵谦只是小角色,背后怕是有人指使。去年秋粮被克扣的事,查来查去总查到刘三畏头上,如今刘三畏倒了,新上来的人还敢这么干,分明是没把他放在眼里。

"钱六,你去盯着县丞衙门,看赵谦跟谁来往。"徐光启低声道,"我去军屯看看,别让粮吏在那边使坏。"

军屯的打谷场比民田热闹,军户们一边打谷一边唱着军歌,石碾子转得飞快。徐光启刚走到场边,就见个粮吏正把军户的稻谷往另一个麻袋里倒,麻袋上印着"江陵驿"三个字。

"这是做什么?"徐光启喝住他。

粮吏慌了神:"回...回先生,这是给驿站的'公用粮',按例该从军屯调。"

"按例调多少?"

"一...一百石..."

徐光启冷笑一声:"我刚查过驿馆的账,每月用粮不过二十石,秋收时节哪用得了一百石?剩下的八十石去哪了?"

粮吏支支吾吾说不出话,王承祖上前搜身,从他怀里掏出张字条,上面写着"送张府"三个字。

"张府?哪个张府?"徐光启追问。

"还能是哪个?"王承祖怒不可遏,"张文明的弟弟张文昌!他哥被流放了,他还在江陵当他的'二老爷',上个月还派人来军屯要过五十石粮!"

徐光启捏着字条,指节发白。张文明虽已倒台,张家的势力却没根除,这些人靠着盘剥军户、侵占驿粮过活,简直成了江陵的毒瘤。

"把这粮吏绑了,连同字条一起送布政司。"徐光启对赵勇道,"再去张文昌府上,把多拿的粮食全追回来!"

赵勇领命而去,徐光启站在打谷场中央,望着忙碌的军户们,突然觉得疲惫。改革就像在田里除草,刚拔了这丛,那丛又冒出来,稍不留神就会疯长。

傍晚回布政司的路上,钱六匆匆赶来:"先生,查到了!赵谦这几日总往城隍庙后巷跑,那里住着个姓胡的账房,是李三才的远房表亲!"

徐光启心里一沉。李三才虽被收回了漕运监管权,却还在暗中插手江陵事务,看来是想通过克扣秋粮捞回损失。他想起李贽说的"官场如蛛网",果然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参议在吗?"徐光启问。

"在书房等着呢,说有京城的信。"

走进书房,李贽正对着封信出神,见徐光启进来,把信推过来:"首辅的亲笔信,说让你下个月去京城一趟,把江陵的事当面汇报。"

徐光启接过信,张居正的字迹依旧苍劲,末尾那句"江陵乃新政试点,需得妥帖,勿负所托"让他心头一热。他抬头道:"学生正好把秋粮克扣、张家余孽的事向首辅禀明。"

"不止这些。"李贽叹了口气,"信里还说,李三才在朝中散布谣言,说你'结党军户,把持地方',连皇亲都惊动了,说要派锦衣卫来查。"

徐光启握着信纸的手微微发抖。他不怕李三才构陷,却怕锦衣卫插手——那些缇骑办案素来不问青红皂白,一旦被缠上,就算没事也得脱层皮。

"参议放心,学生行得正坐得端,不怕查。"徐光启挺直脊梁,"只是秋粮刚收,若是锦衣卫来了,怕是要惊扰百姓。"

"所以首辅才让你去京城。"李贽眼中闪过一丝暖意,"他是想把你护在羽翼下,免得在江陵受委屈。"

徐光启心里一暖。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虽远在京城,却把江陵的事看得清清楚楚。他突然明白,改革之所以能推行,不仅因为有李贽这样的地方官,更因为有张居正这样的掌舵人,在风浪里为他们撑着伞。

接下来的几日,徐光启一边安排秋粮入仓,一边交接手头的事。赵勇追回了张文昌侵占的粮食,军户们把多收的稻谷摊在场上晾晒,金黄的谷粒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撒了一地碎金。

临行前,王承祖带着军户们来送行,手里捧着面锦旗,上面绣着"守土安民"四个大字。"先生,这是俺们凑钱做的,您到了京城,看到这旗子就像看到俺们。"王承祖的眼圈红了。

徐光启接过锦旗,布料粗糙却沉甸甸的。他想起刚到江陵时,军户们麻木的眼神,再看看现在脸上的笑容,突然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我走后,粮税的事就拜托千户了。"徐光启把那杆公平秤交给王承祖,"若是再有人敢克扣,就用这秤量量他的良心。"

"俺记住了!"

船开时,江陵城渐渐远了。徐光启站在船头,望着岸边挥手的百姓,心里默念:等我回来,定要让这江陵的土地,长出更多的希望。

章节设置手机书页

评论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章节X

第1章 第1章 第2章 第2章 第3章 第3章 第4章 第4章 第5章 第5章 第6章 第6章 第7章 第7章 第8章 第8章 第9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0章

设置X

保存取消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