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张力举例(诗歌语言的张力是什么)

2023-04-09 18:50 来源:逗文网 点击:

诗歌的张力举例(诗歌语言的张力是什么)

首先,此文学的张力有别于物理的张力,美国批评学家艾略特认为诗歌给人传达感受时有两种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外延”(指诗歌的词典意义),一个是“内涵”(指诗歌的引申意和暗示意义),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便形成了张力。

其次,根据我的理解,诗歌的张力是在我们读诗时出现的一种直击心灵让人有所悟或者有所感的力量。这种张力的表现在于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启发我们的思考。

那么诗歌语言的张力如何表现出来呢?清代诗评家吴雷发曾说: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中有神,味外有味,诗之绝类离群者也。接下来,我就以这句话的四个方面举例说明诗歌语言的张力是如何表现的。

1:真中有幻

举个例子,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扁舟”、“孤蓬”等诗人在扁舟上看到的景物是真实存在的实景。诗人在雨夜悟得了风雨是短暂的,人只有经历住了考验,才能精神不灭,就像江边依旧挺立的这些青山和绿树一样,此感悟为虚幻的哲理。

2:动中有静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以动衬静,描写了寂静的春山。人好像能听见“桂花落”这么轻微的声音,只因环境很寂静,没有其他的声音。山鸟的“惊”和“鸣”为动,有了动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静。正因鸟的鸣叫声回荡在春涧中让人感受到了动,经过动静相反相成的效果,才更能感受到春山之静。

3:冷中有神

如冯延巳的《踏鹊枝》: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独立”体现诗人的孤独,“小桥”体现立身之地的伶仃,“风满袖”体现诗人的凄冷,“人归后”已是寂寥无人,整句诗凄寒冷落。于神情上,诗人似乎有着难以排解的情绪,这也引起读者们的思考,诗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为有生命的一句诗。

4:味外有味

如苏轼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读这句诗时,我们可能会想,荔枝到底有多好吃呢?是什么味道的?怎么苏轼对荔枝如此喜爱?仿佛荔枝的新鲜甘甜的味道同样进入了我们的味蕾,使我们不禁也想尝尝荔枝的味道。

综上,诗词的张力体现在许多方面,诗词的意义、情感、修辞、语义都可产生张力。

谢邀,想回答这个问题,先搞明白什么是诗语言的张力:它指语言要有内蕴丰富,外延广阔的特点。

诗歌张力体现可通过多手段体现,意向的选择,意境的创造,象征与隐喻的运用,典故的使用。多种手段使诗可以获得更多的言外之意或更丰富的诗性意义。

有张力的诗飘过尘封千年气息,一枝一叶,一颦一笑,染上历史的尘埃,时间堆积厚重仍具有强大生命震撼力。

我把清朝诗人袁枚一首<<苔>>来做为结束语,来体味一下诗张力是如何去体现的吧: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